人這一輩子,一定要去一趟把貓當家人的鄉城!
“三座神山間有座香巴拉”
這話落在四川省甘孜州鄉城縣
便有了具象模樣
這座藏語喚作“手中的人輩佛珠”的小城
用2000多米的溫柔海拔
拂去旅人高反的煩擾
只留一片“康巴江南”
等你輕輕走進
鄉城縣的白藏房群。記者 王磊 攝
藏地建筑的定去的鄉“白色史詩”
要讀懂香巴拉的建筑浪漫,你得站在青德鎮的趟把山坡上眺望——數千座白藏房如珍珠散落在河谷,潔白墻體在陽光下泛著暖光,貓當宛如雪山舍不得藏起的家人碎片。
這些當地特有的人輩平頂碉樓式民居,凝結著藏、定去的鄉漢、趟把納西三個民族的貓當建筑智慧:厚重墻體抵得住高原風雪,開闊平頂盛得下滿院陽光。家人連屋檐的人輩弧度里,都藏著對自然的定去的鄉順應。
巴姆山麓下的趟把白藏房。記者 王磊 攝“白色灌禮”時節最是貓當熱鬧。鄉城人取山巔白堊土,家人拌水成漿,用器皿盛起沿墻頭緩緩澆下。乳白漿液漫過墻垣,直至整座房子潔白如新。每道流痕都是祈福:愿來年平安,愿歲月綿長。
百年白藏房里,雕梁刻著吉祥紋樣,壁畫色彩依舊鮮亮,老人捻珠,貓臥藏毯,連空氣里都飄著酥油與木頭的暖香。
巴姆山麓下的白藏房。記者 王磊 攝
鄉城的白藏房從不只是居住的容器,每塊黏土、每道木紋,都凝結著鄉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智慧。
獨一無二的敬貓文化
鄉城人家建新房,貓一定是第一個進入的家庭成員,也是家家戶戶灶臺上的“灶神圖騰”。這份對貓的重視,源于鄉城獨一無二的敬貓文化。
鄉城縣宗薩木府的主人洛絨澤仁介紹藏式香巴拉貓泥塑。記者 王磊 攝這份偏愛,藏著兩層心意。一是感恩:過去高原農耕不易,貓捕鼠護糧,守住了青稞與收成,護佑一家人的生計;二是傳說:鄉城人說,貓是“人間與香巴拉圣境的使者”,能把塵世的心愿帶給遠方的秘境。
于是,家家戶戶都會給貓留一塊暖榻,灶臺上總擺著一碗糌粑奶渣,連百年藏房的木榻上,都有貓咪專屬的角落。
鄉城人家的貓。記者 張浪 攝“貓不是寵物,是家人,我們感恩它為我們做的一切。”陽光落在一人一貓身上,鄉城百姓的話語,透著香巴拉“尊重每一個生命”的模樣。
鄉城百姓與貓。記者 張浪 攝鄉城“瘋裝”里的“千年傳承”
若趕上節慶,你定會被身著“瘋裝”的藏族婦女驚艷。華美綺麗的服裝配上珊瑚瑪瑙,行走間傳來的聲響,恰似鄉城女子爽朗的笑。
身著“瘋裝”的鄉城婦女。圖片來源:鄉城縣文廣旅局這種鄉城特有的民族服飾,藏著鄉城土裝的質樸厚重,又有唐宮女裝的華美靈動,還融著納西女裝的精巧。老一輩人說,過去,鄉城是茶馬古道上的重鎮,商隊往來間,文化的交融便繡進了衣裳里,成了穿在身上的故事。
身著“瘋裝”的鄉城婦女。圖片來源:鄉城縣融媒體中心夜幕降臨,廣場上的篝火便會準時燃起,身著傳統服飾的鄉城人陸續聚攏而來,準備跳一曲傳承千年的鍋莊舞。婦女系五彩氆氌,腰間銀飾叮當作響;男子著紅色藏裝,袖口繡滿吉祥紋樣。歌師即興賦詞,調子一起,眾人手拉手圍成圓圈,邊舞邊唱。
鄉城人民跳鍋莊舞。圖片來源:鄉城縣融媒體中心“向前踏是敬天地,向后退是謝祖先,轉圈時手臂劃的弧線,像巴姆山的輪廓,像碩曲河的流轉。”72歲的扎西老人是村里的老舞師,跳了一輩子鍋莊。他總說,這舞不只是跳熱鬧,更是把對土地、對祖先的敬畏,都踩進了每一步里。
低海拔里的“自然詩篇”
香巴拉七湖藏于沙魯里山脈支脈的褶皺間,守著一份隔絕塵囂的靜。它由七個冰斗湖與冰川堰塞湖串聯而成,湖盆間以飛瀑銜接,形成“七湖連珠”的階梯狀水景,又將原始森林、絨高山草甸與冰川遺跡串聯。
香巴拉七湖。圖片來源:鄉城旅投七湖湖水的色彩是大地的饋贈,鈣華沉積、礦物質浸潤,讓每片湖面都變成獨特的調色盤。日光流轉,便暈開深藍、翡翠、墨綠交織的漣漪。站在湖邊,能聽見風拂過經幡的“嘩啦”聲,能看見雄鷹掠過湖面。
香巴拉七湖。圖片來源:鄉城旅投往查呈溝深處徒步,便走進了藏語中的“山花爛漫之谷”。沿途的野花碰著土撥鼠的鼻尖,馬兒甩著尾巴啃食嫩草,牧歌混著溪聲,漫過牧民黑帳篷頂的裊裊炊煙。
鄉城縣的草甸。圖片來源:鄉城旅投再往深處走,穿過層疊的云杉林與翠綠草甸,如同懸浮于云海之上的查呈湖忽然闖入眼簾。水汽在湖面凝成薄紗,與不遠處的次淋措、次喬措相依,三湖映著藍天,共同演繹著“一山藏三湖,懸瀑落九天”的地質奇景。
鄉城的秋。圖片來源:鄉城旅投而在縣城周邊,碩曲河纏繞著田野,春季桃花漫山,秋時青稞田翻滾著金浪,與遠處的雪山共同勾勒出“康巴江南”的詩意輪廓。
AI也去了趟鄉城
來看看AI眼中的鄉城
人這一輩子
一定要去一趟香巴拉秘境
不止看白藏房里的新故事
不止聽“瘋裝”講述舊時光
更是見生命與文明
在低海拔的溫柔里
慢慢生長
誰能拒絕這“有貓、有詩、有煙火”的遠方?
作者:袁牟知博 賀劭清
制圖:程嘉馨
編輯:吳蓓蓓
審校:魏園
責編:宋方燦
(中新社微信公眾號)
(責任編輯:時尚)